在 2016 遊戲開發者大會(GDC 2016)主辦單位邀請到一人遊戲設計者 E McNeil 以「兩款遊戲四種平台:VR 平台比較(Two Games, Four Platforms: A VR Platform Comparison)」為題,以開發者角度分析市面上Samsung Gear VR、PlayStation VR 、Oculus Rift、 HTC Vive 四大虛擬實境裝置的差異。
獨立遊戲設計者 E McNeill 目前是少數以一人之力同時在 Samsung Gear VR、PlayStation VR 、Oculus Rift、 HTC Vive 都有作品上架的開發者,他藉由 Oculus 的贊助投入開發,目前有兩款 VR 遊戲開發經驗已經上市的《DarkNet》已獲得獨立遊戲開發獎項,目前正有《Tactera》開發中。
他以簡單的圖表表現 VR 裝置的層級可說是一分錢一分貨,從最簡陋的 Google Cardboard 、搭配手機使用的 Samsung Gear VR,PlayStation VR 、Oculus Rift 以及獨具空間定位的 HTC Vive ,從中如何選擇開發目標?他將 VR 裝置分為高階 VR 與 行動 VR 的類別,而其中行動 VR 中不提 Google Cardboard,原因是因為太簡易,使用的硬體也相當分散,不過他也表示 Google 並不會停在紙箱 VR 的階段,似乎有意投入頭戴 VR 的開發,讓他很高興可以看到往後發展。
開發 VR 的平台攸關產品的核心體驗,從 UI 、3D建模等共通問題都取決於使用的平台會有不同問題, 行動 VR 裝置都不具有真正的動態追蹤,而且輸入平台相當簡單,而高階 VR 如 HTC Vive 的空間定位,可以捕捉玩家在虛擬空間的動態,隨附的 Live House 雷射定位可感應到使用者在虛擬空間內的動作,並且有統一的制器。但玩家的遊玩空間大小不一,以及無法隨時遊玩也因素也要審慎思考。
GEAR VR 優點是無線搭配裝置上的簡易觸控版,可以搭配手把,但因為使用手機作為運算硬體,要呈現 1440 P 的 3D 模型,還要具備 VR 基本的 60 FPS 水準,相當不容易。Oculus Rift 與 PlayStation VR 都有有定位追蹤感應器,但不像 HTC VIVE 可以空間定位,因此移動方式有限,兩者輸入裝置也有許多考量,究竟是使用傳統手把還是感應控制器就有不同的考量。
Gear VR 動態捕捉不明顯,講者甚至建議搭配旋轉椅的玩法!
分析完基本的特色後,E McNeill 認為開發者要根據自己的作品性質來選擇平台,《DarkNet》的遊戲體驗不需要用到 HTC VIVE 的高階功能,一開始就選擇 VIVE 其實相當浪費開發成本,但是需要四處走動的《Aperture Robot Repair Demo》就需要 VIVE 的特色發揮到最好。
不同遊戲對於平台的適應也會有極大的差距
再來提到平台商對於開發者的態度,各平台商由於 VR 是一項新興領域,大多都非常友善,因為需要拉攏開發者對於自己的平台有所青睞。Oculus(Gear VR & Rift)的開發套件人人可以取得,在去年投入千萬美金來補助獨立開發,E McNeill 的《Darknet》就是因此而順利產生。
但 SCE(PlayStation VR)與 Valve(HTC Vive)則有官方的審核門檻,SCE 的條件更要求產品要有發揮主機遊戲的條件,更需要能發揮 PSVR 的特色,不過得到認同後就會有提供贊助。HTC VIVE 由於有 Valve 手下 steam Greenlight 機制,因此發行上比前者寬鬆,而且 Valve 會放手讓開發者發揮。
若以用戶基數來看待收益標準,目前為買斷制的狀態下人數越多的平台越能成功,Oculus 有著預購階段年銷量百萬套,但是 PS VR 擁有 PS4 3500 萬台的銷量,玩家在沒有 Oculus 需要的高效能電腦,但有 PS4 的前提下,選用 PS VR 的機率相當高。Gear VR 則有三星手機市場的支撐,但要考慮到使用者對於手機程式的付費標準偏低。HTC Vive 目標族群很明確是核心玩家為主,在 Steam 的強力支援下,以及電腦硬體的可擴充性,也是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E McNeill 最後給開發者的建議是,四大裝置各有其優勢,雖然數據各有不同,但是重點還是選擇合適自己遊戲的平台,可以針對一個平台深度開發,發揮所長,也可以調整到自己的產品能夠大小通吃全平台通用,不過 E McNeill 表示這樣的作法簡直瘋了,但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一個人!
獨立遊戲設計者 E McNeill 目前是少數以一人之力同時在 Samsung Gear VR、PlayStation VR 、Oculus Rift、 HTC Vive 都有作品上架的開發者,他藉由 Oculus 的贊助投入開發,目前有兩款 VR 遊戲開發經驗已經上市的《DarkNet》已獲得獨立遊戲開發獎項,目前正有《Tactera》開發中。
他以簡單的圖表表現 VR 裝置的層級可說是一分錢一分貨,從最簡陋的 Google Cardboard 、搭配手機使用的 Samsung Gear VR,PlayStation VR 、Oculus Rift 以及獨具空間定位的 HTC Vive ,從中如何選擇開發目標?他將 VR 裝置分為高階 VR 與 行動 VR 的類別,而其中行動 VR 中不提 Google Cardboard,原因是因為太簡易,使用的硬體也相當分散,不過他也表示 Google 並不會停在紙箱 VR 的階段,似乎有意投入頭戴 VR 的開發,讓他很高興可以看到往後發展。
開發 VR 的平台攸關產品的核心體驗,從 UI 、3D建模等共通問題都取決於使用的平台會有不同問題, 行動 VR 裝置都不具有真正的動態追蹤,而且輸入平台相當簡單,而高階 VR 如 HTC Vive 的空間定位,可以捕捉玩家在虛擬空間的動態,隨附的 Live House 雷射定位可感應到使用者在虛擬空間內的動作,並且有統一的制器。但玩家的遊玩空間大小不一,以及無法隨時遊玩也因素也要審慎思考。
GEAR VR 優點是無線搭配裝置上的簡易觸控版,可以搭配手把,但因為使用手機作為運算硬體,要呈現 1440 P 的 3D 模型,還要具備 VR 基本的 60 FPS 水準,相當不容易。Oculus Rift 與 PlayStation VR 都有有定位追蹤感應器,但不像 HTC VIVE 可以空間定位,因此移動方式有限,兩者輸入裝置也有許多考量,究竟是使用傳統手把還是感應控制器就有不同的考量。
Gear VR 動態捕捉不明顯,講者甚至建議搭配旋轉椅的玩法!
分析完基本的特色後,E McNeill 認為開發者要根據自己的作品性質來選擇平台,《DarkNet》的遊戲體驗不需要用到 HTC VIVE 的高階功能,一開始就選擇 VIVE 其實相當浪費開發成本,但是需要四處走動的《Aperture Robot Repair Demo》就需要 VIVE 的特色發揮到最好。
不同遊戲對於平台的適應也會有極大的差距
但 SCE(PlayStation VR)與 Valve(HTC Vive)則有官方的審核門檻,SCE 的條件更要求產品要有發揮主機遊戲的條件,更需要能發揮 PSVR 的特色,不過得到認同後就會有提供贊助。HTC VIVE 由於有 Valve 手下 steam Greenlight 機制,因此發行上比前者寬鬆,而且 Valve 會放手讓開發者發揮。
若以用戶基數來看待收益標準,目前為買斷制的狀態下人數越多的平台越能成功,Oculus 有著預購階段年銷量百萬套,但是 PS VR 擁有 PS4 3500 萬台的銷量,玩家在沒有 Oculus 需要的高效能電腦,但有 PS4 的前提下,選用 PS VR 的機率相當高。Gear VR 則有三星手機市場的支撐,但要考慮到使用者對於手機程式的付費標準偏低。HTC Vive 目標族群很明確是核心玩家為主,在 Steam 的強力支援下,以及電腦硬體的可擴充性,也是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E McNeill 最後給開發者的建議是,四大裝置各有其優勢,雖然數據各有不同,但是重點還是選擇合適自己遊戲的平台,可以針對一個平台深度開發,發揮所長,也可以調整到自己的產品能夠大小通吃全平台通用,不過 E McNeill 表示這樣的作法簡直瘋了,但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一個人!